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为何受肯定?原因在这里!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全程深度介入救治过程,在“防、治、康”各个阶段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也成为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在本次疫情防控过程中,中医药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早期介入、全程干预,从而形成了行之有效的“中国方案”,并筛选出以“三药三方”为代表的一批有效方药。

中医系统性思维指导下的疫情防控特色与优势

中医药在新冠疫情的防治中,遵从中医“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瘥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未病先防,即对密接、次密接、时空伴随者等有暴露风险的人群和发热患者广泛、大面积使用中药干预,以减少新冠患者的发生。已病防变,即对疑似患者以及新冠轻症和普通型患者用中医的方法进行治疗,使轻症和普通型不发展为重症,并对重症患者进行中西医的结合治疗,减少死亡率。瘥后防复,则是在患者出院后继续进行中医药治疗;因为在恢复期的治疗,中医药具有特色和优势。

以“三方三药”之一——连花清瘟为例,其组方荟萃了三朝抗疫名方,巧妙加用大黄、红景天、藿香等药物,体现标本兼治、卫气同治,表里双解,整体调节,多靶点治疗的系统作用优势。在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同时,积累了大量的科研资料,形成了从细胞-基础-临床系统的证据体系。与连花清瘟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相关的SCI论文80余篇,其中临床试验13篇,基础研究18篇,Meta分析22篇,综述23篇,其他4篇。

研究证实,连花清瘟能够提高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发热、乏力、咳嗽症状消失率,缩短症状持续时间,提高肺部CT好转比例和临床治愈率,降低转重症比例;还可降低新冠密接人群核酸阳性率。基础研究证实能够抑制新冠病毒在细胞中的复制,减少细胞内的病毒颗粒,减轻细胞损伤;连花清瘟还具有抗炎、调节免疫的系统作用。

此外,多个网络药理学研究显示连花清瘟治疗新冠肺炎有广泛的物质基础和多靶起效的作用特点,充分体现了系统性思维指导下产生的药物特点。

在面对同样的病因、同样的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而采取的不同应对措施。这其中,系统思维指导下的中医药无论是在临床疗效还是安全性方面都有优势,值得引起高度关注和应用。

系统思维指导下的中医学注重整体关系,标本兼治

系统性思维从全局和整体出发对事情进行全面思考,而不只是简单地就事论事。具有认识和掌握系统特性和系统规律,并遵循其系统特性和系统规律进行调节的特点;是帮我们抽离繁琐细节、站到高处俯瞰全局的独特视角。

中医学就是把哲学系统思维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形成了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突出特色,以精气-阴阳-五行为哲学指导,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为核心的天、地、人有机结合的生态医学模式。中医学通过五脏一体、形神一体、天人一体的五大“藏象经络气血津液”功能系统观察活的生命机体外在的生理病理现象及其与自然社会通应之象进而从整体上把握生命活动规律的认识方法是对人的生命复杂性的高层次认知。

中医学在系统思维指导下,将人体视为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在诊治过程中,中医看的是“病了的人”在整个时空背景下的动态演变过程,探究的是疾病在一定时空背景下在人体内的演变规律,并透过外在的症状、体征的表现,总结归纳当前的病情阶段及后续的变化发展规律的整体“态势”,也就是病机及病机演变而反映出来的“证候”,从而确定治法方药。即所谓“方从法出,法随证立”。而证候是正气主体性抗邪的不同时空状态,各种治疗方法不过是“因势利导”顺应正气抗邪的趋势帮助人体进行自主调节。简单讲,中医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治标,而且治本,“一推其本,诸证悉除”“凡病,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这种关注人体正气自稳调节机制及其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地位的治疗思想在中医养生和治未病中也有诸多体现。而络病理论就是中医整体思维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成果。

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连花清瘟,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连花清瘟胶囊/颗粒先后被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五/六/七/八/九版)及20余个省市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为拯救生命、抗击国内疫情做出了积极贡献。

2020年4月14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介绍,连花清瘟胶囊(颗粒)在此次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证据。国家药监局已经批准将治疗新冠肺炎纳入到药品新的适应证中。增加“在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常规治疗中,可用于轻型、普通型引起的发热、咳嗽、乏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型、普通型疗程7~10天。”

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为何受肯定?原因在这里!

连花清瘟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推荐图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

中国工程院张伯礼院士指出:当前中医药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立足当前需求,面向未来挑战,我们必须要筑牢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掌上东莞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代表掌上东莞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ews.dg163.cn/61295/

(0)
上一篇 2022年11月15日
下一篇 2022年11月17日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